
新闻 凝血
大家谈指南丨戴菁教授解读《血管性血友病实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》
2025/04/21

前言:破解被低估的"诊断危机"
血管性血友病(VWD)作为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,其诊断与分型因技术复杂、流程繁琐,一直是临床实验室的难点。2022年《血管性血友病实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》的发布,为国内VWD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。本文围绕共识核心内容,针对临床六大疑难问题展开深度剖析,助力检验与临床工作者突破诊断瓶颈!
Q1:VWD诊断流程的主要框架是什么?
共识提出“分层递进”的诊断策略:
- 初筛评估:采用ISTH-BAT出血评分工具(成人男性≥4分、女性≥6分、儿童≥3分为异常),结合血常规、APTT等筛查试验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。
- 确诊实验:检测VWF抗原(VWF:Ag)、VWF活性(VWF:Act)及FⅧ:C水平。VWF水平(VWF抗原和/或活性水平)<30%或VWF水平30%-50%且伴出血症状可诊断为VWD(2N型VWD除外)。
- 分型诊断:通过多聚体分析、RIPA试验、VWF:CB/VWF:Ag比值、VWF与FVIII结合试验及基因检测明确亚型。
关键点:避免仅凭单一指标(如VWF:Ag)诊断,需综合VWF活性、表型与基因检测,尤其是2型与3型VWD的鉴别。
Q2:为何VWF活性检测比抗原检测更具诊断价值?
VWF:Act检测直接反映VWF的功能状态,而VWF:Ag仅反映其数量,两者结合可区分VWF量的缺陷(1型/3型)和质的缺陷(2型)。
关键指标:当VWF:Act/VWF:Ag比值<0.7时,提示存在功能性缺陷(如2A、2B、2M型VWD)。
共识建议:临床实验室应该同时开展 VWF:Ag、VWF:Act以及FVIII:C检测,以助于 VWD筛查和初步分型。
Q3:VWF活性检测的必要性有哪些?
VWF活性检测不仅是VWD诊断的核心,在疾病分型、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中也发挥重要作用:
疾病分型:根据VWF活性水平和多聚体结构的异常,可将VWD分为不同亚型。例如,2A型VWD患者由于VWF多聚体结构异常,导致VWF活性显著降低。
治疗监测:VWF活性检测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。例如,在使用VWF替代治疗时,监测VWF活性水平可帮助调整剂量,确保治疗的有效性。
预后评估:VWF活性水平与患者的出血风险相关。低VWF活性水平通常与较高的出血风险相关,因此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。
Q4如何解读VWF:Ag、VWF:Act与FVIII:C的检测结果?
VWF:Ag:反映VWF蛋白总量,<30%支持VWD诊断,但需排除应激、妊娠等干扰。VWF:Act:评估VWF与血小板结合能力,VWF:Act/VWF:Ag比值<0.7提示2型VWD。
FVIII:C:2N型及3型VWD中FVIII水平显著降低,需与血友病A鉴别。
注意:O 型血人群 VWF水平可能偏低, 但无需针对 ABO 血型设定相应的 VWF 水平(VWF:Ag 和/或 VWF:Act)参考区间。
Q5如何应对VWD诊断中的“灰色地带”?
- 临界值争议:VWF:Ag 30%-50%且无症状者,需结合ISTH-BAT评分及家族史,必要时重复检测。
-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鉴别:中老年突发出血、无家族史者,需排查肿瘤、免疫病及药物因素。
- 血型影响:O型人群VWF水平降低约25%,解读时需校正。
Q6基因检测在VWD诊断中的价值与挑战?确诊2N型与2B型:明确VWF基因突变(如2N型Exon18-20突变、2B型Exon28突变)。
鉴别诊断:区分2B型VWD与血小板型VWD(后者为GP1BA基因突变),以及2N型VWD和血友病A。
遗传咨询:3型及部分2型患者需家系基因分析。
局限:1型VWD基因突变检出率仅62%,需结合表型。
结语2022版共识的发布,为我国 VWD 实验室诊断的标准化进程注入了关键动力。然而,共识的临床落地仍面临双重挑战:一方面是 VWF 活性检测方法可及性待提高,另一方面是区域检测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亟待改善。作为精准诊疗的核心基石,VWF 活性检测在 2 型 VWD 亚型鉴别、获得性 VWD 筛查及替代治疗疗效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。未来,唯有通过标准化检测体系构建、多学科协作深化及技术创新驱动的三轨并行模式,方能系统性破解临床实践中的“检测困局”,实现 VWD 从漏诊误诊到精准诊断的升级。
延伸提问:关于共识中提到的血管性血友病相关实验室检测,您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收获?
本文作者
戴菁
-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
- 主任技师,博士生导师,医师
-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儿童医院 访问学者
- 上海市浦江人才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青年委员,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常委,中国血友病协作组青年常务理事
- 长期从事出血性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,对其分子发病机制有深入的研究,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
留下您的联系方式。
werfenchina@werfen.com
电话: +86-10-5975-6055